close

 

 

念佛法門是心口合一反覆稱念佛號的一種修行法門。專修念佛一法,一定可以獲得阿那含果〈不再來欲界受生的果位〉。《阿彌陀經》載:念佛念到〉心不亂〈即不斷持誦阿彌陀佛名號,無一念散亂昏沉雜染〉,到臨終時,佛號不斷,就能被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永出生死。大乘念佛以稱念阿彌陀佛為最盛,淨土宗尤以之作為修行的主要內容。

 

北魏時期,曇鸞認為世風濁劣,僅靠「自力」解脫的「難行道」實為不易,所以大力提倡以「他力」〈乘佛願力〉解脫的「易行道」。「易行道」的修持方法,主要是〉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,死後便可往生極樂淨土,這是著名的易行道說。另外曇鸞還提出:他力本願說、彌陀淨土說、五念門說。他力本願是指:念佛生西主要是依賴阿彌陀佛的偉大誓願,並透過自己虔誠的修持,即可順利往生彌陀淨土。

「五念門」是五種具體的念佛方法:一、禮拜門〈禮拜阿彌陀佛〉。,二、讚歎門〈稱念阿彌陀佛〉。,三、作願門〈如實修「止」〉,四、觀察門〈如實修「觀」〉。,五、迴向門〈功德迴向眾生,同生安樂國土〉。

在五念中,曇鸞認為一心不亂地念佛,此心即是佛心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〈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〉」最終必然可以到達極樂世界。由於一心念佛名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,所以修行較為簡易,此後便廣為流傳於世。念佛的修行方法主要有: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稱名念佛。

一、實相念佛

憶念佛的法身或憶念諸法實相,即是實相念佛。「正念諸法真貴之相,是名念佛」〈《菩薩念佛三昧經》〉。然而,實相無相,法身無形,實相念佛所繫念的是眾生本有的法身實相。有情眾生心念塵勞,所以時常散亂奔逸,故須攝心念佛,了知諸法性空,以致內心不動,外境不染,內外寂然,即心是佛,心佛不二,此即「實相念佛」。實相念佛所得到的三昧〈漢譯為正定,即繫心〉處而不散亂〉名為二行三昧」,又稱「般舟三昧」。

二、觀想念佛

捨離亂意,念念想到諸佛的形象、光明、淨土、眷屬等,《觀無量壽經》專門宣說觀想念佛,對於彌陀淨土的種種莊嚴,分別作觀日、觀水、觀地、觀樹、觀八功德水、觀寶樹寶地寶池、觀花座、觀極樂世界、、觀大佛身、觀觀世音、觀大勢至、觀蓮花開、觀無量壽佛身、觀上品生、、觀中品生、觀下品生等從狹到廣、從淺到深的十六種觀想。只要觀行純熟,那麼睜眼閉目,無非極樂,不須等到命終,即可置身佛國。

三、觀像念佛

摒除雜念,專心憶念佛的生身或應身,即是觀像念佛。觀像念佛又分通觀、別觀兩種。通觀是普遍觀察一切佛所共有的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別觀是專注於某一位佛的莊嚴形相,淨土宗的修行者尤其瞻仰阿彌陀佛的妙相。

四、稱名念佛

稱名念佛即持名念佛,亦即口稱阿彌陀佛,,持續不斷。《阿彌陀經》載: 一至七日一心不亂,命終便可往生淨土。持名念佛是淨土念佛法門中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,唐代以來,持名念佛最為流行。明末蓮池把持名念佛分為

〈一〉出聲念的明持。〈二〉無聲念的默持。〈三〉微動嘴唇的半明半默持。或記數念,或不記數念。總括來說,持名念佛計有以下各種方式:

1記數念─在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同時,用數念珠來記錄所念的計數。

但須念得分明,記得清楚,「念」和「數」密切結合,久而久之,心思自然集中,不致往外飛馳。

2記十念─每念十聲,撥一念珠,也就是稱念佛號十聲之後,便用念珠記數,只要專心一意,就不會產生妄想了。

3隨息念─呼氣之時,盡一口氣,稱念佛號三、五聲,或六、七聲,一口氣念到底。一口氣念完以後,吸氣再念,這樣連續十次以後,便告成功。

4追頂念─口中微微出聲,念時字句甚急,一句一句,從上到下,接頭續尾,一口氣下去,其中不容一絲空隙,此法特點是:念時心中清清楚楚,沒有雜念妄想。

5禮拜念─即邊念邊拜。禮拜起伏,是為身業清淨:口稱佛號,是思佛,是為意業清淨。身、口、意「三業」清淨,自然就能收攝六根,心思不亂。

6覺照念─在稱念佛號的同時,也觀照自性,覺悟自性真我與佛性渾然一體,了無差別,眼前〉片光明,清淨無染,此法有助於心性修養。

7出聲念─即出聲朗朗,稱念佛號,可以掃除妄想雜念,對治昏沉懈怠。尤其高聲念佛,更能定心、解憂、消災、降魔,達到止觀雙運、定慧雙開的境界。

8金剛念─念佛之時,舌尖微動,稍稍出聲,重要是在聲聲入耳,字字不失。此法特點在於口、耳並用,而心又繫於口、耳之際,所以能夠攝心入靜,止息妄念。

9默念─啟動嘴唇而不出聲,但是念者心中一字一字從頭到尾,清清楚楚地默念佛號。此法可以用於坐臥、乘車等,當然也可以隨時默念。

 

 以上文字皆出於網路,若有侵犯版權,請留言告知,立刻刪除文字圖檔;若要轉載請自便,十方來,十方去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yt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